台式傳統糕點,又稱「漢餅」,是漢人移居台灣所帶來的糕餅文化,如今卻在這座島嶼上開出屬於台灣在地的樣貌。

台式傳統糕點是過去百姓的飲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廟口文化發展而興盛,帶動糕餅文化興起。百年多來,依循歲時、節氣、節慶、禮俗、祭祀之需,各有不同的糕餅代表,如今台灣許多百年老店紛紛轉型伴手禮店,在傳統糕餅之外,讓我們看見立基於當代的獨特風貌。

#1 李亭香

想要在大稻埕買到精緻又美味的伴手禮,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李亭香,對老一代的人是如此,對我們90後更是如此,平安龜、綠豆糕、鹽梅糕、平西餅等,都成了老派下午茶的必備懷舊甜品。

李亭香創立於1895年,創始人李騰飛於大稻埕寶香齋學習餅藝後,回到家鄉蘆洲開店,因為時常在亭仔腳(騎樓)飄出香氣,遂將店名取為「李亭香」。到了1950年代,第二代到大稻埕拓展生意,開啟李亭香的新時代。

如今傳承到第五代,在第五代接班人堅持與說服下,去蕪存菁,重新塑造精緻台式伴手禮形象,融入與時代俱進的當代新潮設計,保留充滿傳統記憶的口味,並在基礎之上推陳出新新口味、新造型,令人耳目一新。2015年更在總店二樓開設「餅藝學苑」,設計各式主題課程,邀請大人小孩一同體驗手作傳統糕點,讓糕餅文化底蘊深植大眾心中,重溫傳統文化的深度與感動。2020八月重新改裝總店,以簡潔優雅的白色外裝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走進餅舖。

Photo/李亭香FB粉絲專頁

#2 林金生香

發源於南屯的「麻芛湯」,是台中人特有的消暑湯品,苦中回甘,特別適合炎熱天氣,而同樣發跡於南屯老街的百年餅舖林金生香,則突發奇想開發麻芛口味的糕點,將狀元糕、甚至是台中知名的伴手禮太陽餅揉入麻芛,老甜品玩出新滋味,也成為林金生香的代表性產品。

南屯老街位於交通要道,同時座落於萬和宮前,香火鼎盛時期,因為祭祀需要,帶動餅舖興盛,如今餅舖一間間不敵時間考驗地殞落,而林金生香卻屹立不搖了近155年。第五代三位接班人更致力推廣傳統餅藝,將老店轉型成伴手禮品牌,與時俱進地發展創新。

2015年,林金生香改造祖厝成為「研香所」,店內供應他們去京都取經後研發的「台式下午茶」,取台式糕點,或麻芛口味的西式甜點,結合西式飲品,迸發出新火花,令人驚艷傳統糕點也可以如此時髦。空間上保留閩南建築特色,重塑隔間,更寬廣現代,同時又保有故事感,讓人不自覺就融入優雅寧靜的氛圍,享受如此獨特的午茶時光。

Photo/林金生香FB臉書專頁

#3 舊振南

說到舊振南,一般人最先想起的,大概就是鳳梨酥、綠豆椪、杏香酥,這些經典糕點,陪伴台灣人在逢年過節,製造許多甜美回憶。隨著老品牌再造風潮興起,發跡於府城台南的舊振南,也在近年透過一連串包裝設計創新、風格概念店⋯⋯等方式,為品牌賦予經典不朽卻年輕的形象。

舊振南於1980年於台南創立,堅持手工的好滋味,和融入西式口味的創新,百年前早已成為在地人信任的好品牌,更是當地仕紳望族最愛選用的喜餅品牌。隨著時代演變,品牌從未被淘汰,靠的是與時俱進,研發新口味、拓展品牌,如今成為海內外都知名的台灣伴手禮品牌。

相較於講究精巧細緻的當代路線,舊振南在轉型後,選擇了凸顯製餅大家的氣派。兩年前回到發跡地台南,打造「漢餅文化概念店」,不僅可以在這裡吃台式下午茶,還可以體驗製餅課程。整體風格營造更是令人讚嘆,水磨石地板、汲取漢餅設計元素設計而成的木製燈飾、中式窗花,甚至是茶具的選用⋯⋯等,都極具巧思,且充份呼應品牌淵遠流長的歷史,讓一般民眾可以輕鬆領略台式糕點的魅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