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活的困苦和無奈,傾聽及被傾聽是最佳的療傷方法。除了口語表達,也有作者透過作品傳遞他們對生活的反思與見解,讓人從中獲得力量,繼續前行。

1. 《有時烏雲密布 有時萬里無雲》愛麗絲.布希耶.阿給

某些時候的心情變化,就像天氣一般,變幻莫測、突如其來。醒來就被憂鬱所籠罩,即使是自己,也說不上什麼原因。繪本細膩地描繪著不請自來的憂鬱,書中的女主角平靜且耐心地與之共處,與三隻貓咪陪伴自己等待時間過去,等待放晴。

療傷,未必要轟轟烈烈,用力邁進;靜心地陪伴自己,已是最勇敢的步伐。

2.《好好照顧我的花》作者:郝廣才

愛情與自我該如何抉擇?作者透過繪本,敘述巨人莫亞和新管家羅蘭相遇的故事。他們因背景懸殊而衝突,因相知相惜而磨合,因追求自我而離別,因領悟而重逢。故事描寫了愛情如何使人成長,與自我共存。

有些愛情悄然無聲地萌芽,草木萧疏或花开满园,取決於兩人的抉擇——對自己,以及對彼此的珍視。

3.《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作者:松浦彌太郎

你心中是否有「不安」與「寂寞」?人生而孤獨,即使偶有歡聚,也終究需要獨處。即使是最重要的人,也無法時刻陪伴在你身邊。面對沉重的「不安」與「寂寞」,避而不談往往會使心中的雪球越滾越大,成為夜深人靜時無聲的煎熬。

這本書寫給給經歷不同事件、感受的我們,學習珍愛「不安」與「寂寞」,學習如何重新凝視自己,無論好或壞、軟弱或堅強。透過一遍遍的練習,守護自己的內心,繼續感受生活。

4.《做自己最好的陪伴》作者:吳姵瑩

嗨,大人,你內心的小孩還好嗎?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面對許多挫敗,每一次心碎留下的傷痕,是否已經痊癒?為已讀不回而憤怒、為失誤而自我譴責、為不健康的關係掙扎……生活種種不安的根節點,源自沒有被療癒的過往,源自內心的不安全感。

打開這本書,打開心房,探望裡面住著的『小孩』,安撫他的傷痕,幫助他走出來,讓給他獲得重新與『大人』對話的機會,與自己和好。

在繁雜的生活中,或許可以打開一本書,在其中的淨土歇息。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