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感情裡,你或許知曉對方愛自己並無二心,卻總是在相處時感覺到一股冷漠、疏離,像是在談一場心靈上的「遠距離戀愛」—你可能遇上了「逃避型依戀者」。當兩人的關係深度受到限制,衝突發生時,就容易因為被拒於心牆之外,因而不斷在同樣的地方重蹈覆轍、白費力氣,最終彼此的愛很容易被消耗殆盡。
 

逃避型依戀出自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又稱依附理論),由英國心理學家 John Bowlby博士提出,這原先是研究幼兒與父母的依戀模式與型態的理論,後來被學者套用到了成年人的親密關係上。依戀理論將人們在情感連結上,分為安全型依戀及逃避、焦慮、矛盾等三種不安全依戀。
逃避型依戀的表現,從日常相處的寫照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1 態度經常忽冷忽熱,捉摸不定

你們能正常約會、聊天、和普通情侶做一樣的事,但有時氣氛會突然冷掉,或是你感受到他明顯的忽略你;吵架時,對方慣用冷暴力,通常主動求和的都是你。 
 

#2 嘴上說愛,但不輕易承諾

你們會互相表達愛意,你渴望給予感情上的承諾,也期待收到他的回應,但往往都落得一場空。

#3 怯於談論未來,總是轉移話題

你想像兩人五年十年後相愛的樣子,揣想著將來要實行的計畫,與他分享,問他的想法,卻時常感到被澆一頭冷水,或是被岔開討論重點,沒有機會取得對於長期規劃的共識。
 

他愛你、關心你、在乎你,也沒有哪裡對不起你,但就是在愛情裡,讓人少了一份踏實感與安全感。

他也許在幼年時長期受到父母的忽略,沒有在哭泣時得到回應,因此習慣了保持孤獨,並且只相信自己;他可能曾經受到嚴重背叛,因此不相信虛無的承諾,只專注在眼前所有的具體事物,或害怕擁有過後再度失去,得再次經歷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

面對這樣的伴侶,越是口頭催促、給予壓力,越是拉開兩人之間的距離;你可以做的是理解與陪伴,陪著他直視自己的狀態,尋求心理諮商的專業療程,或找到當初的繫鈴人,透過對話與和解打開過往的心結。

趨往安全型依戀的過程或許起起伏伏,但能陪著深愛的人釋放心中的壓抑、更深層的相愛相惜,將心與心之間的蒼涼山脈挪為綠意花園,值得與否,相信你心中自有答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