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細數過自己的家裡物品有多少件嗎?我們整理家務最多花一到幾天時間,若細數家裡一共有多少件物品,恐怕不止。來自比利時的攝影師Barbara Lweins,給自己計劃兩年的時間把家裡的所有10532件物品整理分類,平均每週花費15個小時進行拍攝紀錄,並做成與眾不同的藝術展。

Barbara是個收藏愛好者,在2018年一次搬家經歷中,面對自己滿滿的大箱子物品陷入自我質疑:「我的愛好是不是一種不理性的瘋狂囤積行為?這些物品有它的存在價值嗎?」於是,她萌生出用鏡頭紀錄下自己所有物品的想法,並為它起名「KATALOG」。

Barbara並不是沒有計劃的拍攝,她的拍攝有一定的規則:

-不拍屋子裡固定的東西,因為不屬於個人選擇(如:浴缸,洗臉盆)

-不拍食物,因為有保質期,存放時間短暫

-不拍無真實體積的物品(如紙張,信件,照片)

-不拍完全相同的物品以及整體的單獨部分(如樂高玩具、杯子上的吸管)

 

部分使用頻率最多的物品
部分材料的物品

為了讓物品呈現得更清晰,將它們脫離環境體現真正的價值,她故意選在淺灰色的背景下拍攝,並根據特定標準對所有物品內容進行分類,例如材料、顏色、使用頻率和情感價值。

藍色物品
棕色物品
灰色物品
綠色物品
粉色物品

一度以為自己的愛好是瘋狂的行為,想著拍攝完畢後紀錄每一件物品後便捨得丟棄,結果對它們更有感情,還從中找到自我。像如今,各式各樣的商品不斷滿足我們的精神世界,人們無法辨別這件物品是否真的需要,覺得它好看便想擁有,還有些人認為越多物品越能填充他們的空虛感,暫時擺脫內心真正的恐懼。

因此,Barbara選擇一個合適的轉角地方舉辦「KATALOG」藝術展覽,讓來往的車輛能夠直接看到整齊的物品攝影海報,室內則是很大的空闊空間,通過沉浸式和對抗性的表現方式展示給大家。「獲得物品—尋求解脫—得以分心,從而安慰自己。」它們使我們輕易擁有愉悅感,也因太雜亂的堆積反而感到不快樂,但看完「KATALOG」展覽或許能避免過多地思考我們生活中的複雜事物,感受輕鬆舒適的真實生活。

因為得等你回到家的時候,面對眼前的一切物品再引發思考才有意義:「當時買這件物品的時候,我真的需要它嗎?」那下次遇到相似的情況,「你還會再買嗎?」

網站:katalog-barbaraiwein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