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莉・魯尼所著的 «正常人»,在去年出版時引起了很大的風潮,並推出了同名影集,有人比喻它是21世紀的«挪威的森林»,也被形容為年輕版本的愛在三部曲系列,當初在書店看到 «正常人»的書封,沒有聯想到這可能是一本關於愛情的書,而讀完時我認為«正常人» 不是一本單純的戀愛小說,而是一部直擊心靈的情感文學。

或許用愛來解釋一切會非常浪漫,每對戀人都有著差不多的模式,曖昧、熱戀、爭執然後彼此傷害,或許和平的道別,也或許壯烈的分開,但最後都指向同樣的結局,再談下一段戀愛時,將以往的悲傷放到現在的處境中,好像總是派不上用場,但如果感情是一件能夠簡單解釋的事情,就不會有人在親密關係裡嚐盡孤獨的滋味了。

面對一場分離的機率大於長相廝守的愛情時,為什麼我們依然渴望,卻又一再的受傷?是否這注定是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永遠令人迷失在裡頭。

«正常人»之所以會被廣泛的討論,正是因為魯尼用細膩且獨到的觀點,在正常與非正常之間反覆橫跳,探索人與人之間深刻的情感關係,全書充滿了大量的對白,描述梅黎安與康諾兩人情愫的轉變及成長過程,以對話的方式引領讀者去思辨現在人所面臨的問題,小至自我認同,大至整個社會的階級輪替,貧與富之間存在真正的友誼嗎?這樣的關係是否會在哪天身處不同地位時輕易地改變,而那些被定義是正常的人,他們的人生因此一帆風順嗎?反之,不正常是不是就沒資格擁有幸福了。

他只不過是想成為一個和別人一樣的人,想隱藏他自己覺得羞愧不解的部分,是梅黎安引領他看見這世界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他的人生自此迥然不同。

談戀愛的方式或許應該與時俱進,當我們認知到過往的經驗不再與現今相容時,不必感到不知所措,因為你能從中更認識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樣的關係,期待認識一個怎樣的人,在未來與那個人過生活,這些看似一樣又好像不同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不是每種親密關係都叫做愛情,但無可否認的是,你因為愛上一個人,與他分享自己的喜與悲,你們一起做了某些決定,往往就改變了整個人生。 

梅黎安覺得自己真實的人生彷彿在很遙遠的地方,在沒有她參與的情況下開展,他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那個地方,也不知道能不能成為那個人生的一部份,她只知道,只要那個人生一旦開展,她就不必再加以想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