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靈感
引人非議的作品,卻是建築界上的匠人!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世家,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他的父親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卻沒有依照父親意願學習金融,1935年前往美國攻讀建築博士,之後他創作的建築物畢生的成就被世人欽佩,成為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建築師之一,榮獲許多國際建築大獎,其中1983年獲普立茲克獎,也是第一位得到該獎肯定的華裔建築師。

世界知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當地時間5月16日晚間去世,享年102歲。如果對設計不是特別研究,你可能不知道他是誰,但你一定知道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知道香港地標建築之一的中銀大廈。

Photo/altervista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世家,1917年出生於中國廣州,他的父親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卻沒有依照父親意願學習金融,1935年前往美國攻讀建築博士,之後他創作的建築物畢生的成就被世人欽佩,成為二十世紀最知名的建築師之一,榮獲許多國際建築大獎,其中1983年獲普立茲克獎,也是第一位得到該獎肯定的華裔建築師。

在創作建築的一生中,建築大師貝聿銘深信,光線正是一座建築成功與否的關鍵。讓我們回顧這位華裔奇才為世界帶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法國巴黎羅浮宮

曾一度被巴黎人抨擊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是「最糟糕透頂」的設計,各界批判聲不斷,認為與巴黎羅浮宮建築格格不入,面對壓力,貝聿銘堅持將自己的設計建造出來,最終已成為全球世人認可的法國巴黎建築地標之一。

Photo/Sim Sim Wissgott

香港中銀大廈

當時香港最高的地標建築物——中銀大廈,看起來像一個稜角分明的竹筍,建成於1989年。來到香港,你一定不會錯過在維多利亞港上與它合拍一張,天際線照亮香港島沿岸的商業大廈。因為中銀大廈外形像一把尖刀刺向天空,有違風水規則,當年引起不少爭議,自中銀大廈落成後,設計獲得港人肯定並成為香港標誌建築。

Photo/nytimes

蘇州博物館

當時已85歲高齡的他凝聚一生的智慧,希望有生之年為自己的故鄉作出小小的貢獻,在開館儀式上他激動的說:「我在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能為故鄉留下一個幾年,我陪感榮幸與感恩!」,他將蘇州博物館親昵地稱為「我的小女兒」。

Photo/qunar

台灣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在亞洲的第一件作品,被譽為「台灣最美教堂」,於1963年落成。教堂整體設結構遵守「以光設計」原則,四片曲面完全分離,屋脊部份分開形成天窗,有「一線天」的含義,從中透入的光線,給教堂帶來一絲的神秘感。

Photo/chinatimes

澳門科學館

坐落在澳門半島東南角的澳門科學館於2001年開始修建,貝聿銘曾說:「澳門的歷史與水息息相關,因而選擇在靠水的地方作為科學館的地址,應該別具意義。」以幾何圖形勾畫出各個主體建築的外形,簡約優美的線條規劃出螺旋上升的斜錐體,在眾多澳門現代建築中別具一格,也成了赴澳游客光臨的熱門景點之一。

Photo/macaucentral

近在咫尺的偉大建築物,感恩建築大師為世人留下的巨作,若緬懷建築大師貝聿銘,帶著欽佩和向陽的心情去到他的建築地方,也合他對光的信念和作品對當地民族真摯的情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