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空間是一種可以分享,通過社群與工作的認識,共同享用設備的空間。但原來,不只有工作上可以共享,其實生活也可以共享的,如果生活共享,你會考慮到隱私、不自在的問題嗎?可能你看完這些共享設計,應該會排出很多顧慮。

Lindley Lindenberg

小編想到的共享生活,如大雜燴雜七雜八,無人打理,環境似廠房裡剛下班的工人,成堆成群衝去打飯打熱水的景象,想想就恐怖。但位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第三家Lindley Lindenberg酒店,是有藝術的共享生活和想象中的共享生活的極大對比,簡直相差萬別。

說是酒店,但看上去更像是私人住宅。它是由德國工作室Franken Architekten設計的酒店共享居住空間,七層高樓打開燈後,成「林登堡世界的西洋鏡」,住在裡面,似乎不存在隱私可不可見問題,共享一下子被光明打開。

被藝術包圍的客廳,考慮到每個人的生活狀態,燈光和空間設計都格外貼心,溫暖的陽光色,或者需要給人冷靜獨處的幽暗色,就算是共享,也不怕找不到地方。

住酒店就不能自己下廚?在共享生活空間裡,廚房是最正常的共享範圍,人多共享一個藝術廚房,這種感覺就像認識一班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起在欣賞中談吐風生,增加共享生活的趣味。又或者到Braumannswiesen運營的室內農場,野生花園,看能否採摘點新鮮食物加菜?

https://www.instagram.com/p/BytMRhtI6k5/

The collcetive old oak

當我們還在認為共享生活讓人感到不自在的時候,在倫敦,共享生活已經吸引著很多年輕人,其中The collcetive old oak是世界上最大響應共享生活的Old Oak Common計劃,這裡重塑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現代人對共享生活的觀念。

https://www.instagram.com/p/BmLkyfkBC99/

https://www.instagram.com/p/Bkuha6hg0y_/

The collcetive old oak不是酒店,它是一個可以選擇長期居住的共享空間,大樓外觀看似不太特別,但卻與其他共享空間很不一樣,它更像是社會版的校園生活,應有盡有的娛樂設備、圖書室、工作室、社交party、健身瑜伽等,所有設施都很齊全。超寬廣的露天平台,趁著沒人的時候歇息,那一刻全世界就是自己的。

https://www.instagram.com/p/B2mWavcHOYK/

https://www.instagram.com/p/BvwWxktHAQx/

https://www.instagram.com/p/BzvaYG_n-aC/

若想平衡工作與生活之間,多在共享生活中參加社交,搭建另一道新朋友的圈子,有時間花點細膩心思手作,回到自己的舒適圈,放空自己。不僅激發你無味的生活,更能過上充實的生活。

https://www.instagram.com/p/Bp7Xe8SHY_B/

其實現在的共享生活在更多地方已經開始盛行,例如香港Bibliotheque 書匯、台灣角隅,如果你有興趣,又剛好需要找一個充實、又有樂趣的生活空間,不妨多去接觸了解。

Photo via design-mil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