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媒體學校畢業的學生,有過就讀媒體素養的經驗,在臉書尚未在台灣熱紅起來的年代,我已經在用臉書做為語言交換或是交外國筆友,不得不承認,社群媒體的方便與普及性,真的是連結地球村的好幫手,特別是當妳身處異鄉、面臨外在環境的轉換或內心空虛不知如何打發時間時,我也常會依賴社群媒體,大量的瀏覽好友動態,觀察所關心的人在咫尺天涯的近況,偶爾自己也時常會有想展現或分享時時刻刻的心態。

然而,現今的社群媒體已變了調,一反常態的擴增了許多社交與分享功能,也彷若照妖鏡般的讓人們藉此有了炫耀與展示自己生活的機會。最常見的有下列這些現象:

以大量展露身體,蒐首弄姿的照片來掩飾內心不知道要的空虛,獲取讚數與存在感。

以過度旅遊來欺騙自己正在流浪找尋自我的路上,以輪番打卡、美食貼圖、眾友聚餐來強調自己是受歡迎且不孤單的。

以跟交往對象的熱烈示愛、肢體親密、犧牲奉獻來展示有人愛自己,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人。

然而沒有意識的使用科技來放大自己,就如同忽略了科技是把雙面刃的危險性,當只顧著分享卻沒有自我隱私權的保護概念,不但讓自己的資訊與隱私淪為有心人八卦的俎上魚肉。舉例像許多母親驕傲自己的孩子好可愛,因此在網路上不自覺的分享尚未有自覺的孩子們洗澡、如廁、穿清涼小可愛的肉肉照片,卻忽略了有戀童癖的人同時也正在網路上搜尋獵物的可能性,而只要上傳網路上的資訊,就不會有磨滅的一天(當事人長大後看到自己小時候出糗、肉體照在網路上不斷傳播應該很崩潰)

而有些人即使知道危險性,卻難以克服內心的焦躁與未立即讀取的不安感,而持續沉迷於社群媒體,活在別人的時光裡。該如何在這現代傳播方便卻失衡的社會裡,有意識的逃離這種因社群上癮而逐漸失去的真實感覺呢 ?

不要以次數或是完全不用社群媒體來限制自己,這在現今傳播交流繁忙的社會反而是給自己找麻煩,而是先從減少使用次數,創造減少讀取,重要資訊也不會漏掉的系統(例如用簡明有力的電子信來取代公務上繁雜的訊息交代,或是事前公告只接受單一的訊息管道),讓自己逐漸適應不需立即讀取的焦躁與不安感。

定期給自己創造科技斷癮日,當我在刻意訊息不回、不讀時,我察覺那種內心的不安與焦躁大多是自己想像的居多,想像自己被需要因而焦躁,想像自己不讀訊息會天下大亂,然而卻發現即使某段時間不讀取訊息,世界也不會爆炸,建議可以先從一個下午、一個周日,漸漸延長至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生活也不會亂掉的週期開始喔!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