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伴隨而來的竟然是離婚率上升,這究竟是為什麼?

有人說,再怎麼親密的關係,也需要距離來產生朦朧美。因為疫情影響,習慣朝九晚五且保留私人生活空間的兩個人,被困在家中24小時四目相對。同居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日復一日變得無比刺眼,挑釁著彼此的容忍度,甚至成為一發不可收拾的導火線,點燃兩人之間的戰火。

該如何更好地相處?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課題分離」的精神能派上用場。「課題」所指的是個人在生活中面對的任務,而「課題分離」的中心思想就是將他人與自己的課題切割,不去干涉屬於別人的課題,同時也別讓別人介入自己的課題。

「襪子不要放這邊,快拿去洗!」、「你起床怎麼不疊被子?」、「不要吃那麼多零食!」這些耳熟能詳的對話是否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同居生活中?其中隱含了一方對另一方的不滿斥責,內心深處更有一把聲音怒吼著「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看不下去就別看了。沒錯,這看似洩氣且不負責任的答案,就是課題分離的做法之一。以「老公下班後把髒襪子亂丟」為例,其實是老公自身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課題,所以老婆感到焦慮,選擇介入苛責,希望對方能按照自己的期待趕快處理。然而,只要選擇介入,可能就會引起當事者的不滿和課題混淆,導致雙方不能清楚地認清角色並為自己的課題負責。此時老婆應該處理的不是直接介入課題,而是處理自己在這件事上的課題。譬如,選擇向當事人提出建議「要洗的襪子記得放進洗衣機」、選擇自己把老公的襪子拿去洗、或選擇無視那雙襪子等等。

 

只要把自己從驅使對方的角色中拉出來,直接面對自己的課題,能更有效地讓關係運作。或許老公會聽從建議,或許老公的髒襪子越堆越多,導致下星期不夠穿,但那就是他的課題了,他可以選擇尋求老婆幫助、自己拿去洗、或改變亂丟襪子的習慣。作為成熟的個體,應當學習為自己課題負責的能力,在關係中釐清角色並促使關係穩定運作。

如果覺得某些課題難釐清,不妨先思考「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最後將由誰來承受?」那就是誰的課題了。

 

「課題分離」不代表袖手旁觀,信任與尊重對方面對自身課題的方式。這能讓關係免於背負對方的情緒、權利不平等、失去自主權等問題延伸,從而修復關係。除了伴侶,也可以運用在同事、親友、家人等關係上,為自己與他人保持一個健康而明確的心理距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