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輝煌年代總是讓人回味懷念,叫人寂寞感嘆。感嘆的是消逝以後便如同細沙般再也抓不住;寂寞的是,似是站在隔着深淵的對岸般無可奈何。與現今相比,七十年代似乎是一道較為遙遠的距離——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我瞬間便聯想到音樂,還有照片。喔是的,搖滾音樂,黑白照片。

逝去的輝煌年代總是讓人回味懷念,叫人寂寞感嘆。感嘆的是消逝以後便如同細沙般再也抓不住;寂寞的是,似是站在隔着深淵的對岸般無可奈何。與現今相比,七十年代似乎是一道較為遙遠的距離——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
逝去的輝煌年代總是讓人回味懷念,叫人寂寞感嘆。感嘆的是消逝以後便如同細沙般再也抓不住;寂寞的是,似是站在隔着深淵的對岸般無可奈何。與現今相比,七十年代似乎是一道較為遙遠的距離——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
逝去的輝煌年代總是讓人回味懷念,叫人寂寞感嘆。感嘆的是消逝以後便如同細沙般再也抓不住;寂寞的是,似是站在隔着深淵的對岸般無可奈何。與現今相比,七十年代似乎是一道較為遙遠的距離——是一個怎樣的年代呢?我瞬間便聯想到音樂,還有照片。喔是的,搖滾音樂,黑白照片。
我從樓梯下來,瞬間經已被Patti Smith與David Bowie牢牢吸引着視線,耳邊有把聲音正叫喚着我的腳步,然而我不由得呼吸一窒,忍不住駐足從遠處欣賞。當我站在Blue Lotus Gallery內,被多張黑白照片重重包圍之下,腦海彷彿響起了一首首經典歌曲。迷人的嗓音,動聽的旋律,像是從照片中緩緩流出,讓人穿梭在各種音樂歷史世界。
這就是荷蘭攝影師Gijsbert Hanekroot在香港的首個展覽 —— 《From Abba to Zappa》。
1970年代的搖滾既是叛逆迷幻,又是豪放百變,使人如癡如醉。此時人才輩出群星璀璨,樂壇百家爭鳴,巨星紛紛相繼誕生。而在此當中有一位攝影見證者,無論是Bob Dylan、Mick Jagger、John Lennon,Neil Young,還是David Bowie、Patti Smith、Frank Zappa,BB King等等的傳奇歌手,他們的身影都紛紛落入此人 —— Gijsbert Hanekroot的鏡頭下。在觀景窗的後面,Gijsbert以雙眼見證着他們由音樂家踏上天王天后的寶座,在樂壇佔下舉足輕重的地位。
「七十年代:狂熱的、刺激的、具創意的、不斷塑造自我,內心滿懷自信。偶然會有厭倦之時,然只是一時的疲憊。我提及到的已是屢見不鮮,也許之前已經有人以不同字眼描述過,可是並不影響其中的真實面貌。我深知了解,因為我便是見證者。」
Gijsbert以他的話語與攝影記錄下曲折多事的搖滾世代。
「你要如何捕捉,形容音樂呢?更最重要的是,你要如何拍攝它?」Gijsbert在‘Abba…Zappa’ 一書中提到。攝影一方面是隨心按下快門,另一方面卻要深思熟慮。不論是場地光暗,或是人物姿勢,每次都是一場考驗。我停在黑膠碟唱機前,看着Gijsbert拍下John Lennon與Yoko Ono在倫敦新聞發布會上的一幀照片,寫實自然的拍攝方式,使人內心感慨萬千。
「整個採訪期間我都會留下來,然後一直拍攝至對方感到乏味。那一刻,他們會停止裝腔作勢,不再擺姿勢,拍下來的通常會成為最完美的照片。」Gijsbert的堅持不懈,最終化成一張張經典畫面。
有著「搖滾變色龍」稱號的傳奇巨星David Bowie是Gijsbert終極至愛的音樂藝術家。他們初次相遇時,獨自一人的David Bowie正埋頭創作歌詞,殊不知他開口詢問Gijsbert某句歌詞上的意見。「我甚是驚異,他居然會問一個如我般平凡簡單的傢伙。」他在‘Abba…Zappa’ 一書中又提到,「他很特別,是真正的藝術家。」
儘管Gijsbert曾為那刻沒有為他拍照一事而後悔,不過後來他們之間有過五次以上的合作,為David Bowie記錄下最完美無缺,最隨意的瞬間。
我再度站在Blue Lotus Gallery的大門前,看着印有閉眸抽煙的David Bowie的相片。即便近年多位搖滾名人相繼去世,幸而,還有機會從各種快門光暗中了解當年他們在舞台上展示恣意光芒,與後台生活化的一面,那份搖滾面貌如今依舊栩栩如生。
日期:即日起至3月10日(逢星期二至日)
地點:Blue Lotus Gallery(上環磅巷28號)
詳情:https://bluelotus-gallery.com.hk/new-events/fromabbatozappa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