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除了擁有一個美麗的愛情傳說,提供商品與行程給因為熱戀而沖昏腦的情侶有更多消費選擇,舉凡玫瑰花、巧克力、豪華情侶旅遊套組或是套餐,種種五花八門的商業招式似乎已經逐漸沖淡情人節的真正本質以及對待的精神,尤其以巧克力這項熱門商品為例

過度商業化的情人節產品

在1950年代中期,日本巧克力企業成功透過廣告包裝與宣傳,將西洋情人節和巧克力畫上等號,創造出數百萬美元的市場。受到歐美影響西化早的日本,加上廠商商業宣傳活動的渲染之下,將2月14日的情人節,訂為女性送巧克力給心儀的男性友人,藉此表達愛慕之意的文化活動。

而其中女性送的巧克力又分為兩類:義理巧克力和本命巧克力。前者可稱為人情巧克力,是日本社會文化中特有的習俗。一般女性會在這天贈送巧克力給自己所屬學校、職場或生活上的男性朋友,表達平日感謝即促進未來彼此關係融洽;後者則是女性贈送給心儀的男生,並期待在隔月的3月14日白色情人節能收到回禮。(意即彼此心意相通的確認)。而收到巧克力的男性,則需在收到的一個月後即3月14日「白色情人節」當天,若接受這份心意,則以回贈禮物的方式「回答」對方。

被期待要送給某某某的人情壓力

日本是個相當注重人情義理、團體文化濃厚的國家,並且之中很大維繫程度是依靠社會期待女性溫柔的對待與接納。

日本女性如果在這一天不象徵性的送給身旁男性同事,則可能被視為不喜歡、不尊重對方的失禮行為。齊頭式的人情要求以及私相比較價格、花樣,也讓越來越多人無法忍受這樣的壓力,也因此有企業禁止內部贈送巧克力的不明文條例出現,避免出現權力濫用和騷擾的疑慮。日劇「派遣女王」裡也敏感地探討此現象,身為派遣人員的女主角與正職人員男主角,因為彼此之間存有無法互相對等承認與尊重彼此的職業地位,一不小心在擴音的狀況之下說出了看不起對方地位的心裡話,因而導致原本協助販賣、關乎維繫職場關係的義理巧克力銷售量突然之間大量下滑。

不過隨著日本社會吹起反對「義理巧克力」的風潮,也越來越多人覺醒與拒絕這項不成文的文化要求所造成的心理與經濟上的負擔,不合情理的對女性單方面的要求不但是文化裡對於性別階級不平等的變相期待,也是強迫他人以肉眼可見的物質比較來分出心裡對人觀感的隱私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