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羞、怯場的經驗或許人人都有,有時這種緊張感也會伴隨著冒汗、心跳加速的生理現象。然而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們在面對公開、需要接觸人群的場合時,所感受到的卻是「深層且持續性的恐懼」,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
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們在面對公開、需要接觸人群的場合時,所感受到的卻是「深層且持續性的恐懼」,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
害羞、怯場的經驗或許人人都有,有時這種緊張感也會伴隨著冒汗、心跳加速的生理現象。然而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們在面對公開、需要接觸人群的場合時,所感受到的卻是「深層且持續性的恐懼」,嚴重的甚至會影響日常生活。
「我不想去那場聚會......,現場一定有很多不認識的人,我不知道要跟他們聊什麼,怕說錯話,想到這些我好緊張。」
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又稱為社交恐慌、社交焦慮,屬於焦慮症,被歸類為精神疾病的一種。也許這句OS也會出現在我們的思緒裡,但社交恐懼症患者,對於公開場所、社交場合的懼怕,通常還會伴隨生理症狀,像是暈眩、心悸、胸悶、頭痛、臉紅、冒汗、發抖、口吃等,身心理層面都承受著極大的不適,而且這樣的症狀會一再被觸發。
「等一下就換我上台了,要是我待會兒忘詞怎麼辦?台下的人都等著看我笑話吧?」
患者懼怕於與人互動、被觀看、審視的過程。自卑感是社交恐懼症的心理因素之一,擔憂表現不夠好、無法達到他人的期待,預期會受到羞辱的回應。這背後可能混雜了過去的創傷經驗,被灌輸錯誤的價值觀;也可能是出於患者對自身的高標準,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過度完美主義。
「天哪,是我的手機在響。會是誰打來的?這個人想跟我說什麼,有很緊急的事情嗎?我能不能不要接......」
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對某些患者而言就會造成很大的心理負擔。許多社交恐懼者同時也是悲觀主義者,負面思考使得他們一層又一層地被恐懼包覆,放大的不安感與身體呈現的反應,讓他們更無法從焦慮轉移注意力。
「線上購票、網購包裹、雲端課程,生活中我盡可能選擇不用接觸任何人的方式。」
廣義社交恐懼者畏懼需要露面的公開社交場合,然而也有只對特定形式產生病症的情形,例如:害怕上台、害怕與人眼神交流、害怕公開飲食等,更有不敢出門、迴避一切與人互動的病狀。
我們時常被要求舉止要大方、不要扭扭捏捏,鼓勵內向的人學著外放,卻容易忽略社交恐懼存在的可能性。若是身邊有這些病徵的朋友,或自己就是社交恐懼症患者,透過藥物、心理治療都有機會被治癒。轉變或許不會在一夕之間,但絕對是值得嘗試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