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輕敲鍵盤,眼睛速覽頁面。看一眼時間,已經晚上十一點多了。不禁感嘆,時間好快,又一天過去了。回想,這次出國,從開學前,到疫情爆發、航班被取消,再到現在,已經離家有好一段時間了——比我預想的要久很多。我看時間也形成了一個不假思索去換算不同時區的小習慣,然後猜一猜家人朋友們都在幹什麼。

異國「疫」活第N天|離家,獨處,思與感的在美留學生

機場,交織著不同人帶著不同心情和目的出發或抵達的最真摯的情感。回想2019年八月底,秋季學期即將開始,要返校了。我獨自穿梭過步履或匆匆或悠閒的人潮,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心想:“又要出發了。” 坐在香港機場的登機口,手裡握著護照和前往紐約的登機牌,心中五味雜陳。在家時,我一直很依賴家人朋友的照顧。未成年,有對舒適圈的不捨,也有對未來的期待;想變得更獨立,又不想這麼快長大。每當機場離別,我都知道到過了安檢口,很多事情都要自己面對了。

異國「疫」活第N天|離家,獨處,思與感的在美留學生

春假前,本身想回家的,提前訂好了機票,連要去哪玩和訂哪裡的酒店都安排好了,可是後來因為疫情,一切都被取消了。很多想回家的留學生也有類似的情況。直達的機票基本上都貴且難買,更多的可能都是買需要轉機的機票——比如在東京、首爾、阿姆斯特丹、法蘭克福,或巴黎轉機。不管是飛哪條航線,都會有出行的不便,也會有疫情下與人直接或間接接觸的風險;抵達目的地之後還要隔離。

異國「疫」活第N天|離家,獨處,思與感的在美留學生

自從疫情爆發,到逐漸蔓延於全球各地,學校也停課轉為線上教學。這期間,不能回家,不能去玩,還有學業上或多或少的壓力。期間有過失落感、焦慮感,在保護好自己的同時也不想讓家人朋友擔心。讓自己習慣和享受獨處時光,也在逆境下磨練自己的心境。從留學的開始,到現在,覺得自己真的成長了很多,也成長得很快。

疫情期間,不能外出。天天待在室內,重複著類似的平常小事。從剛開始的無聊與些許不適應、獨自離家在外的異鄉感,到逐漸習慣,慢慢覺得這種小生活也還不錯——擁有更多獨處的時光,有更多時間專注在自己身上。休閒或專注,自在而愜意。

異國「疫」活第N天|離家,獨處,思與感的在美留學生

我常常會想,“家”的定義是什麼?是曾經一直居住著的地方,是遠在地球另一邊的牽掛,還是所謂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後來,我看最近很火的一部電視劇《三十而已》時,裡面有一句話令我挺感觸的——“所有選擇漂的人,在走出家門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後,你就是你自己的家了。”

異國「疫」活第N天|離家,獨處,思與感的在美留學生

確實,跨越太平洋,遠在地球的另一個彼岸,有時遇到什麼小問題或者感到焦慮難過的時候,其實也比較少會和國內的家人朋友提起,因為總覺得他們也不能幫到什麼,只會讓他們擔心。一般比較多的都是找朋友聊天或者打電話,然後調整好心情繼續出發。越到後面,越發現,在很多時候,不管身邊的有沒有依靠,有很多不管是心裡還是現實中的障礙或難關,最終只能靠自己跨越。

異國「疫」活第N天|離家,獨處,思與感的在美留學生

人潮熙攘,世事紛繁。人們很多時候容易在追逐目標的道路上迷失自我,獨處卻給了自己與內心對話的機會。疫情之下,帶給了很多人各樣的逆境。如果盡量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這段時光,也許有過這些經歷、跨越了從未體驗過的難關,能讓心境更加豁達;擁有更多待在自己小世界的時間,與自己相處、對話,和擺脫一些無意義的社交,也許也能更好地發現自己。

異國「疫」活第N天|離家,獨處,思與感的在美留學生

得與失相輔相成,如果把這段時間當成難得的獨處機會,嘗試拾起曾經的興趣或開始發現新的愛好,學習新知、溫故舊識,或放空大腦、放鬆心情,也許可以更好地發現自己內心所愛,儲備能量和精力,為下一次更好地出發或前行。

文章提供者:Y.F.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