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拼命向前衝,不留任何喘息空間?總是嚴厲自我鞭策,設下高標準每天過得像在修行?行事曆打開,滿滿的行程乍看之下充實了生活,然而生理上疲於奔命,心理層面真的跟得上嗎?其實休息並不等於偷懶,更不需要背負罪惡感,而是必要的轉換過程!

避免精神低電量,累了先喊卡找回狀態

精神欠佳的時候,專注力勢必會下降,做事的效率、產出的品質都會變差,除非妳自認是那種挑戰越高越興奮、遇到deadline才會有幹勁的特例類型,否則還是回歸正常作息,規律生活吧!尤其需要靈感造訪的產業,創作者更需要適度放鬆,壓榨式的創作型態不僅會讓作品不帶靈魂,自身狀態不對,長期以來也會彈性疲乏,一直處於可怕的惡性循環之中。
 

內建系統更新重啟,養成敏銳感官

比起身體上的勞累,心累更讓人難受!當感官被無力感吞噬,思維也會被麻痺,有如行屍走肉般,決斷力自然會失準,也因此工作上接連出包、碰壁,彷彿正逢水逆、全宇宙都在跟自己作對。比起怨嘆運氣不好,妳該放下自己的偏執與不甘心,適時建立停損點,蠻幹很可能會落得更極端的結果;見好就收有時並不是投機,而是最現實的生存法則。
 

當妳選擇停下來,給予自己冷卻的時間,睡個覺、下廚、看劇、運動、跟朋友聊天……,甚至是一趟旅行、gap year,做點能讓妳感到有動力的事,重新找到前進的方向,都好。適時轉個彎,換個方法嘗試,也許盲點就自然浮現了,問題也終將迎刃而解。
 

休息就像是人體的自動更新系統,別忽略身體的睡眠訊號、心靈的疲憊感覺,等待更新完成的時間雖令人稍感煩躁(就像快下班前出現準備更新中的電腦),但是重啟過後,嶄新的身心、敏銳的感受可以陪妳走得更長更遠。

把空間還給思緒,創意才會主動上門

提案、發想創意的過程總是漫長,而靈感往往乍現在一念之間。問題是那關鍵的短暫時刻,從來無從預料,因此事前的思考準備與等待,也是必經的過渡階段。等待靈感降臨前就單純放空吧,任由想法在腦中流動。當思緒有空間可以伸展,創意才有機會發揮,避免淪為鬼打牆,也與內在元氣取得平衡。
 

日常其實就是我們創造力的寶庫,很多藝術家、發明家、創作者都對自己的生活有特別的原則,進而從豐富的生活經驗中汲取靈感,造就永垂不朽的心血結晶。
 

過程中付出的努力當然不能省略,只要記得「為生活留白」也是助力,看到休息背後的價值,妳所訂定的目標,一定能順遂實現的!
 

即便我們只是平凡人,我們都值得好好給自己一場身心靈的休憩: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