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儀式感,是學會佈置自己的生活,是對生活的堅持與講究,包括為人處事、消費習慣、飲食起居、居家環境等面向。現代都市生活節奏緊湊,為追求利益,亦長期習慣勞碌奔波。此時提及『生活儀式感』,不免引發做作、矯情、自找麻煩等負面噓聲。但是,若然你在碌碌庸庸中逐漸感到迷茫,且痛苦加劇,不妨靜下心來思考這件事對你的重要性。

現代生活與舊時有截然不同的面貌,舊時得來不易的物質,如今變得隨手可得;舊時需歷經辛苦耕耘方能收穫的快樂與成就感,在如今變得輕而易舉,進而轉化為理所當然的平庸。如今我們的勞作所換來的額外物慾滿足,往往急促而短暫,沒有什麼事物能夠讓我們更持久地歡天喜地。其中,『珍惜所有』當然是改變麻木心態的關鍵,但我認為衣食住行的便利已是現今生活的常態,逼迫自己跳脫常態,以舊人的思維對大小事物視若珍寶,其實是很費力的一件事。

其實當你已具備生活基礎條件,便是時候進入下一階段了。就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言,當人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獲得基本滿足,便會希望能實現更高階層的需求,如愛與歸屬、自尊與尊重,最後邁向自我實現。你會發現,前者較屬於生理層面,而後者傾向心理。當我們物資充沛,生理條件已獲得滿足,便會開始追求心靈滿足,也使其成為繼續前進的動力。

如果人在物資充沛下仍覺得不滿足,原因往往是其只沉醉於提升生理層面的滿足,因而使生理的滿足過程停留在『取得 -> 滿足 -> 消耗 -> 無聊 -> 怠倦』這種短暫且浪費的循環之中。真正使能量源源不絕的長久之計,其實是將物資取得的滿足過程轉化為『取得 -> 運用 -> 轉化 -> 滿足 -> 價值留存』。即是在獲得事物後,有效擴充及運用,將其作為一種獲得心靈滿足的工具與手法,進而獲得心理滿足,使其在思想、情緒、感情等心理層面發揮新的價值與意義。

舉例而言,你獲得了一束玫瑰花,一時的賞心悅目後,若隨手置於花瓶,它只會邁向枯萎。然而,若你選擇將其製作成壓花書籤、製作玫瑰果凍與他人分享、泡一次花瓣澡等等,這束玫瑰花就為你帶來了更多的意義。如此,人所獲得的滿足感便不僅限於片面,從中亦能尋得繼續追求與提升自己的熱忱與動力。在此,營造生活儀式感,是最有效將物資轉化為身心養分的手法。

了解生活儀式感的用意後,下一篇,將與大家分享營造儀式感的方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