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早已習慣在不同的身分中切換,和伴侶、家人、朋友、同事或其他生活周遭的人們,總自有熟悉的對應模式。但看似融洽的相處寫照,有沒有可能是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換來的呢?表面風平浪靜的對話,心裡其實正上演著狂風暴雨般的糾結戲碼?習以為常的互動背後,是否潛藏著越線——踩踏自己心理容忍度的不舒服舉動?現代高壓生活下的自我調適,我們可以從「心理界限」這題開始。
與周遭人看似融洽的相處寫照,有沒有可能是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換來的呢?表面風平浪靜的對話,心裡其實正上演著狂風暴雨般的糾結戲碼?習以為常的互動背後,是否潛藏著越線——踩踏自己心理容忍度的不舒服舉動?現代高壓生活下的自我調適,我們可以從「心理界限」這題開始。
或許我們早已習慣在不同的身分中切換,和伴侶、家人、朋友、同事或其他生活周遭的人們,總自有熟悉的對應模式。但看似融洽的相處寫照,有沒有可能是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換來的呢?表面風平浪靜的對話,心裡其實正上演著狂風暴雨般的糾結戲碼?習以為常的互動背後,是否潛藏著越線——踩踏自己心理容忍度的不舒服舉動?現代高壓生活下的自我調適,我們可以從「心理界限」這題開始。
「心理界限」是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一個人心理能承受的極限。當我們感覺到心理上面臨超過負荷的挑戰時,情緒也會感到難受、不自在,矛盾、混亂,甚至瀕臨崩潰。其實,這些來自外界的刺激並不必要,我們是可以拒絕的。但心理界限不是要我們拒他人於心門之外,而是幫助我們隔絕過多雜訊,聚焦內在聲音,重新回歸自己的感受,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我們交情這麼要好,這個忙你可以幫吧!」、「我養你這麼辛苦,這點小事也要跟我計較?」、「你到底愛不愛我?我為你付出那麼多……」這些話看似合情合理,卻是以情感為名的道德綁架。也許這次我們接受了,卻是在違抗自身感受下,與心裡真實聲音的妥協。
「我很想幫你,但是這件事我實在不擅長,不過我願意陪你找方法!」、「我很謝謝你辛苦養育我,但是這件事對我來說也很重要,我想好好跟你談。」、「我很愛你,可能我的表達方式對你來說還不夠,但我一直都在努力!」在對方的感受凌駕自己之前,別忘了分享心底真實的聲音,深層溝通,才能避免一再複製的相處模式。
對於那些過於干涉的指教和意見,明明不是當事者卻對著自己指手畫腳的旁觀者,比起照單全收,我們更該做的是重新審視與對方的親疏遠近。網路上七嘴八舌的留言建議,該比真正參與我們人生的夥伴來得有影響力嗎?找到自己的心理界限,同時也有助於梳理人際關係,讓我們能將注意力放在對的地方,省去與自我拉扯的力氣。
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心理能承受的力度也不同;在社群將人與人距離拉近的同時,記得察覺自己的心理界限,多傾聽內在的想法,才是與他人良性互動的長遠基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