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噪音,你會想到甚麼呢?煩躁的情緒,令耳膜不快的震動? 我們所習慣的、悅耳的音符組成,是否能代表著音樂的全部呢?前衛的音樂製作人即藝術家池田亮司,利用正弦波、白噪音、干擾信號、高低頻率等傳統音樂外的元素製作聲音,成為電音界不可忽視的先鋒。爾後從聲音向視覺發展,完成了一系列以數學、物理概念為名的多媒體作品,借重數位科技赤裸的展現他對於世界的提問與哲思。
第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便是「Virga」,池田亮司以沉重濃厚的、高密度的、立體的聲音與圖像信息構建一個苛求細節、如數學般精緻無憾的完美虛境。作品尺寸之巨大,充塞著空間,令觀者彷若置身於滿是數據的異次元。他想表達一個中心哲思,對他而言萬物皆是「數據」,簡約而抽象,理性而深邃。
在這個名為supercodex的作品中,池田亮司將所有台上的元素糅合成疊加的狀態:聲音、視覺、物理現象、數學概念和人類的舉動。與此同時,這些元素也在表演中被精心地協調演奏和重組。在明暗交錯的光影之下,人和錯亂的螢幕融為一體。
如前所述,池田亮司的作品十分側重技術的支援,而他也倚靠著不斷優化的技術實現內心的想法,為了放大觀者的感官體驗,池田亮司選擇了「沉浸式體驗」的概念來輔助他完成作品意念的傳達,其中不需要言語說明,觀者自然成為與作品互動的角色,在互動中進入藝術家的內心思維及其脈絡。
而在今年八月初,池田亮司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個人的展演,帶來了四項作品,涵蓋大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等作品,更有數件為本次展出特別打造的平面新作,以及一場開場的音樂會。開幕前即獲得廣大的關注。池田亮司此次依然邀請觀者與他共同對「什麼是聲音?」的基本定義問題進行探討,研究聲音的物理特性;以量子力學為啟發,試圖將聲音徹底化約到最小單位後再行編排重組,實驗聲音量子間的撞擊美學,挑戰人耳可感知的聽覺極限。
必看一:《A「連續統」》(A [continuum])
從巴哈時代至今都未有精準的定義的音符A,是管弦樂團調音基準的「音樂會音高」,由五個揚聲器同時發出有特定順序、組合的聲音。頻率相異且音調相互交疊,形成極其複雜卻又具有神秘層次的聲音質地和共鳴,此起彼落的正弦波構築一個看不見卻能感知的虛擬維度。
必看二:《臨界點》(point of no return)
池田亮司認為這是創作生涯中「最玄奧的形上學作品」。由攝影機投射大量訊息,高密度疊加而成的黑洞,外圍則被色溫近似太陽的白色光源圈滿。若引述科學理論,有巨大引力扭曲著時空的黑洞,任何事物一旦進入其中,都無法遁逃。作品中位於兩側的黑洞區域與白光產生相互疊合的光暈,如同時空相互擠壓而得的過渡地帶,這個邊界即成為空間和時間臨界點的象徵。
池田亮司│現場音樂會
時間:2019/08/10 – 2019/11/17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
Photo via pinterest , 台北市立美術館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