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神經學」即是從科學出發,解釋情緒,同樣,透過訓練,大家都可培養更好的「情緒」。積極和消極情緒,其實在大腦內是有個健全的機制。

「情緒神經學」即是從科學出發,解釋情緒,同樣,透過訓練,大家都可培養更好的「情緒」。積極和消極情緒,其實在大腦內是有個健全的機制。
「情緒神經學」即是從科學出發,解釋情緒,同樣,透過訓練,大家都可培養更好的「情緒」。積極和消極情緒,其實在大腦內是有個健全的機制。
「情緒神經學」即是從科學出發,解釋情緒,同樣,透過訓練,大家都可培養更好的「情緒」。積極和消極情緒,其實在大腦內是有個健全的機制。
情緒的起伏是由大腦活動所控制的,簡而言之,大腦內的活動模式,造就「情緒風格」,好比各人生活中所表現的性格,只是腦部的活動不被看見而已。
一般造就「情緒風格」的六個方面分別是:
1) 情緒調整:遇上不如意事,調整自己的速度是迅速?是緩慢?
2) 生活態度:是樂觀還是悲觀?思維是積極還是消極?
3) 社交直覺:能讀懂別人的心理及情緒狀態?即敏銳還是遲鈍?
4) 自我察覺:是否了解內在自我?敏銳還是遲鈍?
5) 情境敏感:能區分在不同環境有不同的規矩、表現?敏銳還是遲鈍?
6) 專注力:能排除外在干擾或情緒困擾?注意力集中還是會被分散?
以上六個方面,基本能決定自己的「情緒風格」,每個人對上列六方面的程度都有所不同,因而有千萬種「情緒風格」,所以即使面對同一環境及事情,每個人的反應及經驗都會有所不同。
「情緒風格」是因人而異,因為,每個人腦內的活躍程度都各有不同,這能解釋到,為何有人生來就比較積極,有人卻比較悲觀,但同樣,透過練習,腦部活動亦能被訓練出來的,比如:一班中學生,其中總會是有的人擅長跑步、有的人擅長游泳,有的人擅長踢足球,亦有人只擅長課本學習,但擅長跑步的不代表不能練習游泳並且日後擅長游泳;同理,腦部活動,透過練習,同樣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情緒風格的三種方法:
1) 認知行為療法:適合強迫症及焦慮症人群。不找醫師的最簡單方法是,正
面、客觀地觀察自己對事、物的反應及感受,然後告訴自己,腦內正產生
了些念頭,腦線路的干擾而已,學會以後,多幾次練習,大腦的活動模式
就會產生變化,消極症狀亦隨之而減輕。
2) 禪修:入門法是───打坐;在安靜的環境下,清醒的時段,坐板上挺直腰
背,觀察自己的呼吸,將所有的注意力在放呼吸上;掌握呼吸的技巧以後
,放鬆身體,將專注力放於腦子內的念頭,記住,是觀察自己的念頭、心
情、感覺,不作批判,沒有對與錯,沒有好與不好,只是正面地觀察,接
受最真實的自己。
3) 改變環境:找個有利自己發展的環境安定下來,這樣有助培養情緒及自身
的氣質。不管是生活環境,還是工作環境。
不需要標籤怎樣的「情緒風格」才是「好」或「完美」,「情緒風格」其實是
取決於你是誰、你想做什麼、怎樣的性格特徵才適合自己、你身處在什麼環境
、你有怎樣的價值觀,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緒風格,作出調節及改變,才
能成就最「自在」的自己。
內容參考自書本:
The Emotional Life of Your Brain: How Its Unique Patterns Affect the Way You Think, Feel, and Live– and
How You Can Change Them
中文譯名: 大腦的情緒生活: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感受和生活
Photos and cover via : pinteres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