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回收再利用的「Recycle」,「Upcycle」將廢物廢材經過設計後,就像是神仙教母的魔法棒,為廢物華麗變身,重獲新生。「海廢飾品」就是一個讓海廢垃圾變身成為美麗飾品小物的Upcycle品牌。

「環保」,也許只是一種「回歸自然」,試著回歸生活的本質,以自然的方式,不貪圖快速與便利,不貪圖現代科技帶來的多樣選擇,只是專注於當下所擁有的,大自然帶給我們的豐盛資源,這是「海廢飾品」訴說的一種生活哲學。
「環保」,也許只是一種「回歸自然」,試著回歸生活的本質,以自然的方式,不貪圖快速與便利,不貪圖現代科技帶來的多樣選擇,只是專注於當下所擁有的,大自然帶給我們的豐盛資源,這是「海廢飾品」訴說的一種生活哲學。
相較於回收再利用的「Recycle」,「Upcycle」將廢物廢材經過設計後,就像是神仙教母的魔法棒,為廢物華麗變身,重獲新生。「海廢飾品」就是一個讓海廢垃圾變身成為美麗飾品小物的Upcycle品牌。
海廢飾品誕生自一趟馬祖的駐村之旅。主理人Demi與子青,一踏上島嶼後,就被眼前的一整片藍給迷住,天天都往海邊跑,島上散落著小小的村落,傳統的木屋石屋在小坡上層層疊疊,都是先民開墾就地取材的遺跡,島上居民不多,和貓咪們一同過著閒散的小島生活,其餘什麼也沒有。這讓兩人煩惱著如何完成就地取材的「大地餐桌」計畫,但或許正是馬祖因爲什麼也沒有,其實什麼都有了,有限的資源激發了人類本能的無限創意。
馬祖的海灘上總有些飄洋過海的海廢垃圾,保麗龍、廢棄漁網、木板、魚標、浮球、蚵殼、玻璃碎片,隨著季風與洋流,從中國的沿岸旅行到了馬祖,小小的島上,垃圾處理還需耗費更高的成本,於是Demi與子青拾起遠渡重洋的廢物們,蚵殼串起成為門簾,玻璃罐加入燭光成為燈飾,變幻出一席奇幻海島盛宴,在餐桌上就能聽見海浪的聲音。
經過了這一場廢物改造的啟發,兩人將海廢帶回台灣,運用所學技能與自身創意,希望能延伸這樣的廢物取材精神進入日常之中,曾經鋒利的玻璃碎片,進入海洋漂流旅程之後,磨去稜角,卻仍保留了透明與光澤的本質,地球萬物的生命旅程都有幾分這樣的道理。在Demi與子青的精心黏合與巧手編織下,設計成耳環、手繩、項鍊,海玻璃因此嶄露獨一無二的本質,在光下像寶石一般閃耀著。
Demi的「無用」哲學,就像玩具總動員裡的Forky,當他人期待他成為玩具,他選擇自在的當垃圾,自由地成為本然的樣子,所有看似無用的東西都不是真的沒用,無用只是這個社會加諸於他的眼光,真正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你的存在本身就很有價值。
在創辦海廢飾品之前,Demi也曾是一位詩人、一位廣告工作者,而現在同時也身為一位旅行工作者。在廣告業學習說故事的能力,在旅行中學會順應全然的未知前進,曾經也在詩裡自嘲文字是垃圾幽默,但種種累加的生命歷程,更是一再地兌現旅行最珍貴的價值不在於目的而是過程,旅人的靈魂成為品牌的獨一養分。
永續和環保生活,在後疫情時代,成為每個現代人的必備課程,環保杯、環保袋、環保餐具,各種環保商品因此熱賣,但有沒有可能更「環保」的做法,是從生產與消費的思維中跳脫,「環保」,也許只是一種「回歸自然」,試著回歸生活的本質,以自然的方式,不貪圖快速與便利,不貪圖現代科技帶來的多樣選擇,只是專注於當下所擁有的,大自然帶給我們的豐盛資源,這是「海廢飾品」訴說的一種生活哲學。
最後分享一首來自主理人Demi的詩作
該是星空的/就還給星空/該是海洋的/就還給海洋/該是你的/就還給自己/其餘/不搶奪/不強求/把別人的還給別人以後/你要好好的為自己閃爍——失予〈自然法則〉
Waste Studio|海廢飾品專門店
-無用之用,讓廢物重新被重視-
IG:instagram.com/waste_studio_/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