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新的一年,無論是西曆或農曆,周遭都在歡慶著,迎接光明的未來,然而你卻感覺到無以名狀的空虛、平淡,甚至一絲絲憂鬱?會有這樣矛盾感受的你,其實並不奇怪,你也許只是患了「季節性情緒失調」。

 

季節性情緒失調

從小就熱愛計畫的我,從來不放棄年底的回顧與展望,總要洋洋灑灑的寫了好幾頁才滿意,然而在2021年最後一天,與家人靜靜地過了一個跨年夜後,我卻未感到如以往般的絲毫興奮與期待。我思考著是哪個部分出了問題,是對自己的期許太大導致壓力?還是對未來無所期待到心如止水?那種說不上是憂鬱,但也正面不起來的奇妙地帶,讓習慣自我探索的我,開始尋找各派說法,直到看到「季節性情緒失調」這個名詞,我才覺得終於找到答案。

 

季節性情緒失調

「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SAD),也許這樣稱呼你會更熟悉——「冬季憂鬱」(Winter Blue)。也許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但一定對它不陌生,不論是聽說北歐國家每到冬季,自殺率就居高不下,或是聽說長年居住在基隆的人,有較高機率罹患憂鬱症的台灣都市傳說,我們多少都耳聞過,甚至是自己到了秋冬換季時,甚至到雨季時,情緒就開始莫名低落,其實都是起因於這個病症。

 

季節性情緒失調

SAD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病症呢?一般來說,通常發病於秋冬季,約為北半球的10月到隔年3月,也就是光照時間較短時期,但也有些人到了春季仍會持續發病。醫學界早已發現,日照會激發腦內分泌血清素、褪黑激素等激素,而其中,血清素掌控多種神經傳導物質,調節人體多種荷爾蒙分泌,它的高低,可以決定我們的幸福感;也就是說,日照不足,腦內的機制就難以製造快樂。

 

季節性情緒失調

不過,SAD確切來說,又有哪些症狀呢?不妨對照看看以下常見的幾個症狀:

  • 容易沮喪與失落
  • 容易疲倦
  • 渾身無力、沒精神
  • 暴飲暴食,渴望甜食、含糖飲料、麵包、餅乾⋯⋯等碳水化合物食物
  • 對社交活動興趣缺缺
  • 難以集中注意力
  • 體重增加或改變
  • 睡眠問題(失眠或過度睡眠)
  • 難以做出決定

 

如果發現自己有多項符合,其實你不是身體特別虛弱,或特別玻璃心,只是缺乏日照。根據統計,全球約有10~20%的人都有SAD症狀,距離赤道越遠,離兩極越近的居民,機率也更高,而其中,女性患有情緒失調的比例,比男性高出 4 倍。此病經常合併一些精神科疾病發作,包括憂鬱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恐慌症⋯⋯等,因此雖然只是「失調」,但不可不慎。不過好消息是,此病好發年齡為18~30歲,隨著年齡增長,發作的機率會逐漸下降。

無法呼風喚雨,難道就這樣任天氣和荷爾蒙左右了嗎?其實有意識的透過一些外在的調整,我們也可以慢慢穩住身心,這些方法包括運動、與信任的人交流、注意睡眠品質不熬夜、適量攝取堅果、莓果、巧克力等食物。冥想或做瑜伽也是特別能夠平靜心神的活動,睡前做能更幫助入眠。

 

季節性情緒失調

不過追根究底,日照仍然是最核心的因素,所以想辦法攝取太陽的能量,有助於驅趕憂鬱。回想幾年前我在冬天去巴黎時,對當地人每到晴天就會坐在戶外咖啡座、公園曬太陽的景象特別有感觸,因為陽光難得,曬一次就能像充電一樣給人滿滿的能量。所以不管你人在哪裡,也不管是什麼季節,只要感到電力不足,就出去外頭給太陽曬曬吧!真的沒有陽光怎麼辦呢?這時我會點蠟燭,不僅可暖身,看著燭火發呆和聞著香氣也特別療癒,覺得所有煩惱都被燒盡。

 

季節性情緒失調

不過若是情況真的較嚴重,或是發現家人、朋友或同事,情緒經常受到季節影響時,建議還是要到身心科門診看診,讓專業人士給予更深入的評估和治療,解決季節性情緒失調的困擾。

 

在深入了解這個疾病之後,我才了解為何每每進入冬天,二十四節氣中的提示,總會要我們放下計畫、休養生息?因為這就是再自然不過的定律,當其他哺乳類都忙著冬眠時,同樣身為哺乳類的人類,是不是也該放下腳步,回歸自己身體的呼喚呢?

 

在這個療癒的過程中,我最終發現,最重要的是接納自己的狀態,知道一切終將過去,相信自己一定會找回活力,沮喪就會慢慢淡去。別再強求自己一定要活蹦亂跳,一定要快快回復狀態,就把沈潛的日子當作養精蓄銳,為未來一年的燦爛儲備能量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