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其他人都可以,你卻做不到? 』、『這不是很普通的事情嗎? 』、『這可是常識!』這樣的話你聽過嗎?因為某件任務沒有達到預期,就好像犯了『全世界沒犯,唯獨你犯』的低級錯誤。這樣的指責從小到大都打擊著我們的自信,懷疑自己的能力是否較其他人不足?否則為什麼『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卻失敗了?

 

#1 釐清思維誤區

比較的心態人人都有,良性競爭可以成為精進的動力,不理性的攀比只會消磨人的意志力。所謂的『普通人』到底是誰?是別人主動向我們展示的『優秀』,而我們對這個人的認識僅限於此,卻讓我們直覺地以為這就是他,忽略了他的不足和他付出的努力。更糟糕的是,我們對不熟悉的人都只有這種片面的認識,卻以為這些就是『普通人』該有的樣子。

#2 認識自己的不普通

其實『普通人』一點也不普通,那只是眾人憑著對別人的片面理解,而誤以為普通的一系列資格和標準。事實是,大部分人的優劣勢都參差不齊。我們忘了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最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價值。愛因斯坦曾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能力評斷一條魚,它將終其一生覺得自己是個笨蛋。」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喜好和長處,從而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增進。

#3 不要成為普通人

你聽過『木桶原理』嗎?指的是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然而,近年卻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對自己的『取長補短』,是為了達成『平庸』而消耗自己精進強項的時間和精力。我們期待自己十項全能,卻變成了什麼面向都差不多的普通人。偏偏這樣的普通人,是你用盡了力氣去實現的模樣。

 

成為普通人那麼難,或許是因為你誤解了普通人,卻一心想成為他。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