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族(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是90年代初到90代末頻繁出現的字詞,所指的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的人群,無論原因是出自於主動或被動。其實,現今「不生育」的觀念不僅限於丁克,而是成了不少單身男女在成家立室之前,就已經自主決定的事項。

「不生育是我的擇偶條件,未來不可能會改變的事情,一開始就應該說清楚。」A這麼說道。旁人聽罷,總說未來還很長遠,凡事都有變數;調侃A以後遇上心儀的人有商有量,說不定就三年抱兩了,但A的眼神已透漏——她並不這麼認為。

A的戀愛經歷並非一張白卷,短則3個月,長則達4年,如此斷斷續續遍佈了她的青澀歲月,現在的她是一個收入穩定,外表亮麗的女子,維持了2年單身。這麼久以來,她「不輕易步入婚姻」及「不生育」的想法不曾動搖。「就算是以單身為代價。」A笑著說,轉念一想又反口:「說錯了。相比之下,說不定單身不是代價,是獎勵。」

愛情與麵包、婆媳問題、孕期夫婦的職涯發展不利,這樣的故事聽多了,A認為那是別人的人生選項,自己不想參與挑戰。「看看現在的社會資源分配情況,並未準備讓這麼多人生育。我覺得我所能掙得的資源,足夠讓我和我的父母過得好、或者更好……為什麼我得生一個孩子,再讓這孩子與全家一起承擔可能陷入貧苦的風險?」A這麼說,確實有她的道理。

莫說育兒養老早已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一般青年打工族買車買房已有難度,養育孩子的費用已然成了更為沈重的負擔。當育兒不在計畫之中,自己的愛情與婚姻都不受年齡的影響與限制,生活自由奔放,且有更多的心思和熱情投注於工作與興趣。

一個人的自信與能力,足以讓A過上滿意的單身期,並迎接未來的丁克生活。然而社會輿論對許多同為A的人群而言,莫不是極大的挑戰與傷害。面對宗教與傳觀念的施壓,丁克與單身族群長期面臨許多批判——「性解放」、「沉迷於虛擬世界」、「不負責任」、「生活沒有重心」等言語撲面而來。他們被認為難以融入群體,被貼上思想不成熟的標籤,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