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Eric Klinenberg所撰寫的《單身社會(Going Solo)》一書,描寫了單身者和獨居者的實況和心態。

「獨自生活可以更自由、更瞭解自己,並懂得享受伴侶的陪伴。」

關於這一點,C感同身受。曾經,她也有一個交往多年的男友,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聘禮、車、房、育兒金、婚禮計畫,兩個人之間原本不存在的問題,在來到關鍵時刻全都浮上水面,必須在現實中硬著頭皮去面對和解決,一個也不能逃避。C承認,她在他身上清楚看見了現代作為男性的不容易,明明條件相等,領著和自己差不多的薪資,怎麼一結婚就被要求擔起車貸房貸和家庭開銷呢?說到底,還是得像被規定相夫教子的女人一樣,把自我放到了最後方去。

最終,男方打退堂鼓,而C也不強求,最終兩人形同陌路。除了因為不夠愛,也是向現實低了頭。這一局面,皆是當時住在那4坪套房中歡笑的他們不曾想到的結局。成全愛情,需要條件與能力,注定犧牲部分的自己。

C說起近日網絡興起的一句話,內容大略是:「如果有一個人,因為喜歡我,而情願以我為先,並時刻愛護我;為了我離鄉背井;照顧我的生活起居,讓我工作以外無後顧之憂;待我父母如他父母;為我十月懷胎,幾乎拿命換來的孩子還跟了我姓氏。我一定不會負了他,不會讓他輸。」這樣的付出與命運,換作男方竟是如此壯烈動人。然而,這其實是多少平凡女子的生命寫照,多少傳統眼光中的理所當然。

恢復了單身的C,哭過痛過也愛過,反反复复,還是覺得最愛單身時的自己,覺得這樣的狀態比過往都好。「比較難的事情,大概就是說服父母,但凡事還是有辦法。」C認為說服父母的方法,就是踏踏實實地過生活;若有能力,就讓他們看看自己的「獨自養老計劃」吧。讓他們瞭解,既然自己膝下無子,便有了更多的資源於年邁時掌握生活主導權。自己的幸福,可以由自己決定。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