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是個令人忐忑徬徨的一年。自4月8號日本政府宣布軟性封城後,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即便長達了兩個月的緊急狀態早已結束,政府也表示不會再有限制人民出入自由的政策,但現階段每日增加的感染人數,卻是比四月早時來的更加劇烈。

在國外打拼,有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堅信:這是給自己創造更多機會的方式其一。
在國外打拼,有大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堅信:這是給自己創造更多機會的方式其一。
2020是個令人忐忑徬徨的一年。自4月8號日本政府宣布軟性封城後,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了巨大的變化。即便長達了兩個月的緊急狀態早已結束,政府也表示不會再有限制人民出入自由的政策,但現階段每日增加的感染人數,卻是比四月早時來的更加劇烈。
日本面對疫情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努力卻消極的最佳闡述。努力消滅病毒再也不是他們的首要目標,最急迫的任務是,讓國家和人民都能找到一個和病毒共存的新生活模式,以平衡這幾個月來驚慌失措下的損失。
日本就像是個總能在學業上表現良好,卻永遠苦於無法克服體育成績障礙的模範生。當全世界都在質疑這個震災危機意識如此強大的國家,為什麼會在這次的疫情處理上亂了陣腳。我想答案應該是,受律法牽制的官僚體系運作,以及突發的危機應變從來就不是他們強項。
說起我自己所在的訪日業界,大概是這個危機下最直接的受害者了。雖然公司需要面對巨額的耗損,卻仍然願意盡力的保護員工,因此自己很幸運的,除了必須ㄧ直待在家,以及工作量劇減之外,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在這段看不到盡頭的防疫日子裡,除了需要長期面對只有自己的生活以外,鄉愁大概是當中最難熬的事情了。在日本的這幾年,我幾乎是以每三個月就一次的頻率往返東京和台北,不過自從疫情開始蔓延,日本也將國境封鎖了。家很近,但回不去。相信很多在國外打拼的朋友們都抱有著相同的理念:並不是因為討厭自己的國家,或是一無反顧的愛上另一個國家,才決定到異國生活的,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只是因為我們堅信,這是給自己創造更多機會的方式其一。決定要到另一個國度討生活,需要的不只是能力。
為了安撫自己被環境影響的動盪情緒,我開始到設計學校進修、踏遍各個美術館及展覽、或是到戶外練習攝影、以及在家鑽研寫作技巧、學習做台灣料理等等,嘗試著用那些,曾經想做卻因為沒有時間而無法實現的事情來治癒自己。而近期在日本,在家工作的模式顯然已經成了許多公司的主流,那些曾經是只給自由工作者專利的非日常,都漸漸的成為了每個人的新日常。這樣的新生活型態也讓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在家創造既舒適又充滿靈感的空間。
在這些突然被迫將生活刷白的日子裡,我們開始思考未來的生活模式,開始學習那些不曾接觸過的事物,更檢討了過去曾經走過的道路。即便沒有災禍,世界也會不停的運轉,不停的改變,時間永遠不會為了誰而停下。雖然疫情的發生是突然的,但相信全人類必須一同面對的新生活型態卻是遲早且必然的。能夠安安穩穩的生活著是上天給予的禮物,也期望能在不久的將來,看到這些災難苦痛完全消失的那一天。
Photo/Iku Li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