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蘭多》(Orlando)翻拍成電影版的近30年後,當初的電影主角Tilda Swinton,與The Aperture基金會合作,舉辦同名展覽,探索這本文學經典在2019年的當代脈絡與意義。

在《奧蘭多》(Orlando)翻拍成電影版的近30年後,當初的電影主角Tilda Swinton,與The Aperture基金會合作,舉辦同名展覽,探索這本文學經典在2019年的當代脈絡與意義。
在《奧蘭多》(Orlando)翻拍成電影版的近30年後,當初的電影主角Tilda Swinton,與The Aperture基金會合作,舉辦同名展覽,探索這本文學經典在2019年的當代脈絡與意義。
在《奧蘭多》(Orlando)翻拍成電影版的近30年後,當初的電影主角Tilda Swinton,與The Aperture基金會合作,舉辦同名展覽,探索這本文學經典在2019年的當代脈絡與意義。
英國文學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1928年出版的文學小說《奧蘭多》(Orlando)中,講述了一個奇幻又偏鋒的故事,在當代視角看來,仍然相當前衛。這是一位英國的年輕貴族活過數百年的時間,從伊莉莎白王朝橫跨到20世紀,期間也不斷轉換著性別的故事,也是文學史上重要的性別研究題材。1992年由英國導演重新改編成電影《美麗佳人歐蘭朵》,由擁有著中性與仙氣兼具的Tilda Swinton飾演,至今依然是影壇經典。
紐約非營利藝術基金會The Aperture Foundation,致力於推廣攝影藝術,這次邀請Tilda Swinton擔任雜誌《Aperture》的2019夏季刊客座編輯,她更身兼策展人,為該基金會旗下的Aperture Gallery策劃展覽《Orlando》,呼應當今社會盛行的性別議題,這不僅僅是對所有勇於打破界限的人們致敬,更是為勇敢展露獨到人生觀點的藝術家們由衷慶祝。
https://www.instagram.com/p/Bxxi2xegrh7/
與其說這是一個講述性別的展覽,定義為打破既定框架,也許會更貼切一些。Tilda Swinton在展覽的序言中寫道:「⋯⋯吳爾芙在這本《奧蘭多》中,對人類存在的游移天性,展現出慶祝的正面態度。她相信一個有創意的自由心靈,是不分雌雄的。」接著更寫道:「在我看來,奧蘭多這個故事,探討的是生活,是人類從傳統二元性別思考或社會既有規範中跳脫,並爭取完全解放的歷程。」一個充分覺醒與覺知的心靈所具有的深刻韌性,才是她想透過這場展覽表達的。
https://www.instagram.com/p/ByaKw9gABSx/
此次雜誌和展覽雙計畫,邀請許多以性別議題著稱的攝影師,如Lynn Hershman Leeson,其最著名的,莫過於70年代的創作計畫《Roberta Breitmore》,她設計並親自扮演一個全新人格,並以這個人格開啟新生活,租房、開銀行帳戶、看心理醫師,從中觀察在當下時空與自我身份的化學變化。跨性別藝術家Zackary Drucker,以多媒體藝術見長,此次提供的作品,則拍攝了跨性別社運家Blumenstein,將之比做波提伽利筆下的維納斯,探索女性內在潛藏的二元性以及誘惑美。
此外,其中更有數個為此企劃特別推出的創作,Mickalene Thomas提供了生動的肖像攝影作品,畫面中的人物配上誇張荒謬的裝扮,間或裝飾著夢幻的單品,予人如夢似幻,真假、雌雄難辨的感受,畫面中的人也許是一個非裔女性的愛人,也可能深愛著男人。Viviane Sassen的《Venus & Mercury》系列,則深入研究凡爾賽宮,與《奧蘭多》中所描述的歐洲宮廷場景遙相呼應。其餘如Walter Pfeiffer、Paul Mpagi Sepuya、 Elle Pérez、Jamal Nxedlana⋯⋯等藝術家,也都各自以獨特視角,重新與這個經典文學名著展開對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