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社會上對於各種「人生年紀階段該做什麼的」期望的莫名標準,例如:三十歲就該成立自己的家庭了,或是女生幾歲幾歲就該要生孩子,如果沒有的話要準備晉升管理階級了等等,然而,此種「硬性的隱性標準」不但可能造成了每個人心裡產生「如果到這年紀卻達不到該怎麼辦」的團體心理焦慮、也抹煞了每個人在生命中對於各種目標的自由選擇度與個體意願的獨特性。

在過往的年代,按照一定規律節奏的社會規範與步驟來「執行」自己的人生,在團體裡保持一定的節奏來生活是可能享有一定程度的保障與平穩發展,甚至只憑著傳統媒妁之言可能也能擁有安穩的生活(只是不一定代表幸福)。但是,隨著現今時代的變遷與科技的發達,越來越多人對於過往認定的既定標準、生活方式產生內心的疑惑,故而去嘗試與探索每項突破的可能, 也因此,靠自己去找到自己人生中的定義,不活在過往人所認定的標準窠臼裡,是我們這一世代人的特屬新使命。

人生中的目標沒有所謂的時間限制,無論是鍛練身體、談一場跨領域合作案作生意,抑或是想來趟未知冒險的異國單身旅行,決定是否成功的因素都跟見識、膽量、判斷力與毅力等元素有關,非只單純憑單一因素就可以定奪的,常見的謬論是把「年紀輕等於膽量大」、「年紀輕結的婚比較好」、「年紀輕才走得動」等因果錯誤關係直接相扣連,殊不知有時人生必須等年紀到了一個階段,那種背水一戰的出發勇氣與過往經驗上累積所堅持的毅力,往往比年紀輕的人還要來得堅韌,也更加有直覺與判斷力讓自己達成目標。

試試看下列的練習,想像自己的人生可能有下列哪幾項嘗試的方法:

1 | 不受年齡的干擾

學著不要讓年齡數字干擾自己的選擇,在每次面臨選擇的時候先聽從內心的聲音再作出判斷。

2 | 接受當下的自己

學著和自己的每個階段的年齡和平共處,接受每個「當下的自己」,不貪求停留在哪個年齡層的過往,珍惜回憶比徒勞無功的怨嘆怎麼沒做更實際。

3 | 尊重自己的感受

永遠都能愛上當下的自己,永遠先決定是否「以自己為重心」的思考不是自私,而是先學會對自己的感覺負起責任的自我生命態度與哲學。

Photo source:Unsplas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