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考慮養生、環保意識而選擇吃素的人變多了,然而吃素就確定真的比吃肉還環保嗎?以下分享兩則我親身在生活中體驗的例子。

以前我特愛一家素食店的南瓜湯麵,在冷颼颼地冬天,來一碗澄黃色澤、噴發熱氣的南瓜湯麵,特別令人感覺幸福,我幾乎每天都帶著幸福的心情去報到,直到有一天老闆見我吃得正馨香找我聊天,言語間卻充滿了對非素者的道德批評

「你知道我為什麼要開這間店嗎 ? 就是為了拯救你們這些不環保的非素者。」

「你們就是不知道愛地球 ! 都不懂得吃素。」

「動物好可憐喔你還要吃它嗎?怎麼這麼沒有同理心?」

那次是我最後一次去那家素食店,雖然可惜再也不能吃到那美味的食物,但是食物是其次,而是每次去的心情都帶著一種準備聽老闆說教式的強迫說服的沉重,久而久之讓我連外帶也不想去了。

部分吃素人士缺少同理心的硬性說服,也讓我回想起自己以前的文章《關於情緒|靈性的逃避、虛榮與自我欺騙》,裡頭提到某些人對自身定義的環保方式執著,並且會大肆抨擊與批評不環保的人。令人奇怪的是,為何對動物的同理心卻無法發揮至自己的同胞身上呢?每人的生命經驗都不相同,也因為經驗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理由,而生命轉折的時間點也不相同,強迫式地說服只會造成別人的反感,因而更加不願意與之親近,更遑論接受。

部分人士甚至會將吃素跟環保、宗教限制、或是可交換福報等等自我安慰因素綁在一起。過於簡單的邏輯將「吃素=救地球」綁在一起,卻看不到其他因素的可能。如果一名素食者,僅以吃素與否來衡量其他人對地球環保的貢獻程度,並以此作為評判別人的理由的話,那是否也應該順便考量汽機車廢氣排放量對於地球的危害,而立志永遠不再用汽機車呢?

如果僅以葷食、素食的簡單二分邏輯法來做判斷標準,卻忽略了素食裡常見的大豆麵筋食品,卻須靠碳排放量大的遠洋載運,又該怎麼說呢?如果要論碳排放量與健康營養的比較,恐怕優先選擇在地生產、短期運送的食物,也遠勝於進口的素食品。

吃素與否是人類生活風格的一種選擇,如果自己能先深刻進行哲學思辨,並且自己找到堅持的意義,以及為何選擇這種生活風格的原因,而不是出自於盲從於教條規範、團體壓力或限制,有意識的自我選擇,會比無意識只會遵從人云亦云、二手資料的片面引用,來得長久且能從自身的行為中逐漸找到意義。

吃素與否,應該自己決定,非只用簡單的二分法邏輯,就將人推向自我道德式的批判而已。

推薦書籍: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0 0 votes
文章評分
訂閱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0
Would love your thoughts, please comment.x